过去的夏季,沒有中央空调和电风扇,夜里屋子里太热了,大家都到外边乘凉。三五隔壁邻居,坐到板凳或席子上,谈古论今,讲着恐怖故事,凉风习习,斗转星移。
儿时,见过一个恐怖故事:
某镇人赴朋友家吊丧,归时天散尽黑。中途口干,看到附近有一片瓜地,他便走出去,猫着腰在地里摸瓜。看瓜老大爷恰好醒来,从草庵里出去上厕所,猛见瓜地那里一个白影,时高时低,老大爷认为鬼,急奔回家了,此后生病卧病在床。吊丧人听闻后,心知是自身穿白孝衫搞的鬼,却害怕去讲清。老大爷竟一病而死。
夏日乘凉,大门口高老大爷常讲这一恐怖故事。高老大爷不相信鬼,小故事中也沒有鬼。还记得他每回说完,都摇着扇子,传出一声长叹一声。皓月在天,树荫莹莹,风在树间也传出一阵阵长叹一声。
过去的夏季,沒有中央空调和电风扇,夜里屋子里太热了,大家都到外边乘凉。三五隔壁邻居,坐到板凳或席子上,谈古论今,讲着恐怖故事,凉风习习,斗转星移。那时候的乘凉, 现如今回顾,不仅乘凉罢了……
发文 | 三书
01
一个人的乘凉夜
/ /
《夏夜》
(唐)韦庄
傍水迁书榻,开襟纳夜凉。
星繁愁昼热,露重觉晨纤百。
蛙吹鸣等额本息还款,蛛罗灭又光。
正吟秋兴赋,桐景下西墙。
/ /
古代人自然也乘凉,许多小故事便是在乘凉的夜里,被一遍遍叙述,进而活在人们的记忆中。作家乘凉,不但说故事,还需要作诗。乘凉是一种生活习惯,自身就很有诗情画意。
大家来走入唐代诗人韦庄的一个乘凉夜。“傍水迁书榻”,由于太热了,他将书榻转移到河边,以延清爽。“开襟纳夜凉”,打开衣衫,以纳夜凉。溽暑蒸发,夜深才逐渐凉出来。树底下,出风口,河边,全是乘凉的好地方。而“凉”,好像一个活物,看得清莫的见,可乘,可追,可纳。
安坐以后,凝望星空,星光点点,“星繁愁昼热”。作家沒有演唱夜空,都没有形而下的观念,反而是很进一步地犯愁昼热,星辰预兆着明日将是个炎热的夏天。那样的诗词,看起来并不“诗情画意”,但实际上是好诗词。修辞立其诚,真心实意是表述的前提条件。太热了头晕目眩,哪也有每日闲情去赞扬星辰?
夜已深以后,露珠渐重,莲花的香味更浓。“露重觉晨纤百”,沒有说凉,凉爽在露重与晨纤百。读到这儿,不得不想到孟浩然的《夏夜南亭怀辛大》:“山光忽西落,池月渐东上。释放乘夕凉,开轩卧闲敞。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。欲取独闻弹,恨无知已赏。感此怀故友,中宵劳理想。”也在河边,也是释放开襟,也是有露与荷,类似的夜里,类似的工作经验。
与孟浩然不一样的是,韦庄在这个乘凉夜,并沒有孤独,都没有怀恋谁,反而是冥潜于天地万物中。“蛙吹鸣等额本息还款”,既在河边,必有蛙叫,“蛙吹”一词非常好,众蛙皆鸣,可当一部愚民政策。蛙吹时鸣时息,可以感受到夜里在消逝,而鸣息的空隙,全球仿佛在消退。
“蛛罗灭又光”,蛛罗便是蜘蛛网,这一句有点儿难以相信,灭又光,是说蜘蛛网在风里飘舞,月色照映而明灭不确定吗?若与“蛙吹鸣等额本息还款”相对应,蛛罗灭又光,作家觉得到的,也可能是月色在蜘蛛网上的流动性。自然,蛙叫和蜘蛛网,还能够有引喻义的想到,一首诗传奇世界,讲解的支配权归属于阅读者自身。
“正吟秋兴赋”,夏日乘凉,吟秋兴赋,是因为在辞中觅一份清爽吗?或者炎夏已来,秋季还会继续远吗?全首诗里,仅有这一句涉及到所想所想,但作家闪烁其辞,诗词的充足含义已经其模棱两可处。做为阅读者,大家也是根据不断想像和感受,进而沉浸于到诗的幽微气氛里。
“桐景下西墙”,最终仍是一个物像,桐树的身影走下西墙,意思是说,月儿早已上升了。但诗词不以描述这一客观事实,反而是要传送觉得并引起遐思。月下桐影粗大清楚,勾画出夏日的静谧之美,好像静止不动的桐影,忽见下了西墙,好像对秋兴赋的心惊回复。
孟浩然的夏日南亭诗,美则美矣,最终四句直接抒情,其艺术美仍属传统式的范围。韦庄的《夏夜》则更当代,原诗不与阅读者立即交流,反而是只是描绘一群物象,即象征主义文学理论说白了的“客观性对应物”,大家读到这种物象,便可以自身的社会经验去体会去止脱生发诗情画意。
02
冰肌玉骨清无汗
/ /
《洞仙歌》
(宋)苏东坡
冰肌玉骨,自清爽身冷。
水殿风来暗香满。
绣帘开,一点皓月窥人,
人未寝,欹枕钗横鬓乱。
起來携素手,庭户无音,
时见疏星过河汉。
不知夜怎样?夜已三更,
金波淡,玉绳低转。
但屈指西风酒何时来,又不道、
岁月暗中调包。
多么的静谧的夏日,并不像人寰,反像在天空。词中的花蕊夫人,浑似邈姑射山临凡的仙女,冰肌玉骨,一尘不染。
有关这一首词的来源于,有一些异议。苏东坡在词前有小序,如下所示:
“仆七岁时,见眉州老尼,姓朱,忘其名,年九十岁。自言尝随着师入蜀主孟昶宫里,一日热门,蜀主与花蕊夫人夜乘凉摩诃池上,作一词,朱具能记之。今四十年,朱已死久矣,人愚昧此词者,但记其首几句,暇日寻味,岂洞仙歌令乎?乃为足之云。”
由此,词本五代时蜀主孟昶所作,苏东坡七岁时听眉州老尼谈起,殊不知四十年后他只还记得前几句,其他乃自身寻味补作。而清朝词学者朱彝尊在《词综》卷二,评孟昶《玉楼春》词时,称苏子瞻《洞仙歌》本隐括此词,并说苏词难免反有点儿金之憾。
“冰肌玉骨清无汗,水殿风来暗香暖。帘贤明月独窥人,欹枕钗横云鬓乱。起來琼户寂无音,时见疏星过河汉。屈指西风酒何时来,只恐岁月暗中换。”这就是孟昶的《玉楼春》,也是有称之为诗的,题曰“消夏避暑摩诃池中作”。
在这里不经意考辨,但举以表,无论原著在谁,总而言之,大家有这一首《洞仙歌》。词中的良夜,归属于蜀主和花蕊夫人,归属于苏东坡,也归属于阅读者。
使我们像皓月那样,通过绣帘,一窥花蕊夫人。“冰肌玉骨,自清爽身冷”,真有这种的佳人吗?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的姑射仙子,是神话传说,是寓意故事,而词中这名花蕊夫人,原是孟昶的嫔妃。此二句乃蜀主所作,在他眼中,她便是玉洁冰清的仙女吧。再讲,谁曾在诗里见过一个出汗的佳人?古诗词中的佳人莫不脱尽烟火气。
“水殿风来暗香满”,此后下列是苏东坡的遐思,摩诃池乘凉,城堡在海上,吹过水殿的风全是香的。佳人岂可无香?暗香满,佳人的香,住宅的香,也是有夜里的香,大量的香,来源于文本激起的想像。
“绣帘开,一点皓月窥人”,风将绣帘掀起一道缝,皓月透了进去。“一点”妙绝,为皓月点金,“窥”字传其神色。实际上与风流不相干,全不过是作家借皓月在看。
所闻怎祥?“人未寝,欹枕钗横鬓乱”,佳人还没睡,若已入眠,那便是睡美人了。这时佳人斜躺在枕边,钗横鬓乱,好不好懒散,好不好好看。
要了解,水殿、风流、懒散这种美,及其下片的出户乘凉,全是作家对美好的造就。“起來携素手”,古诗词中佳人皆素手,“纤柔出素手”,“素手青条上”。携素手,多么的温柔。《诗经》中表述相爱,“与子偕老,白头偕老”,写夫妻燕乐,也只“琴瑟在御,莫不静好”,这才算是内心深处的高雅。
二人携手并肩步于庭户,万籁俱寂,时见疏星度河汉。在这个打开的时时刻刻,幸福快乐触手tv可摸。天上像秘密的花苑,她们走入去,星河闪动,河汉无音。夜怎样其?夜已三更。
“金波淡,玉绳低转”,金波指月色,玉绳是北斗定位系统第五星玉衡北部两星,玉绳低转,时为夜已深或近黎明曙光。算下什么时间暑尽秋来,这一屈指,“又不道、岁月暗中调包”。才盼秋季,又悲徂年,怎奈!
03
夏日,走在乡间的小路上
/ /
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
(宋)李商隐
皓月别枝惊鹊,轻风深夜鸣蝉。
稻花香里说丰年,征求蛙声一片。
七八个星天坠,两三点雨山前。
故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。
李商隐所作的夏日,词中的河沙道,虽可确即为江西上饶河沙岭的一段乡道,殊不知不影响大家将其相匹配到自身的工作经验,更可以想像进行扩大。哪里无夏日,哪里无乡道呢。
构想此时此刻是夜里,你正走在乡间的小路上,四野静寂,是否有觉得历史悠久地面,仍像一个生疏的住所?恒宇宽阔,皓月孤悬,夜晚仍是一个传说,比我们知道的要深遂得多。
月色掠过,浴室镜子一样,惊飞了树枝的乌鹊,留有斜枝的摇晃和聆听。“皓月别枝惊鹊”,一读这一句,便会想到王维的“月出惊山鸟”,实际上也有苏东坡的“明月惊鹊未安枝”。这种机缘巧合的诗词,恰好迎合李商隐这时。就诗文语言表达的持续性来讲,没有一个作家是独立的,诗文语言表达恰好是被其语言表达中最好的诗界定的。
“轻风深夜鸣蝉”,轻风、深夜、鸣蝉,三个词,三种事情,被大家与此同时感受到,不但是说深夜的蝉鸣声。风轻轻吹在的身上,深夜凉寂,与烈日下的嘶叫不一样,这时的蝉鸣声越来越幽静。
亲近的是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征求蛙声一片”,浅近直接,味之颇有深刻含义。不知:谁在说丰年?有就是说乡民。半夜三更的,道路上哪来的乡民?或许有乘凉的人吧。也有就是说蛙鸣,蛙声一片,仿佛在争说丰年,且称先出说的內容,补上声之来源于。好像言之有理,以理背诗还不把诗读死?在我们问“谁在说丰年”,此其问也,实则不知道,不知道之知也。蛙鸣可以说丰年,但不一定,作家并不愿指出。说丰年的,还可以是走在路上纳凉的乡民,还能够是作家和他的伙伴,更可以是五常稻花香米。五常稻花香米自身不就在说丰年吗?
“七八个星天坠,两三点雨山前”,这几句很可爱,生活中语言,散淡道来。中文诗的量词和数据很有意思,有松门寺诗云:“两三条电欲为雨,七八个星犹在天”,曰条曰个,曰两三曰七八。疏星寥落天坠,微雨似无山前,突然之间,好像走入了另一个时空。
好像可以一直走下去,走下来……故时茅店突然发生在面前。按常规的逻辑性,最终几句该是“路转溪桥社林边,故时茅店忽见”,但作家把语序错乱回来,先说故时茅店,再讲路转溪桥。大作家博尔赫斯谈诗文语言表达的造就之美时,曾举维吉尔的诗词为例子:“在一个孤零零的夜里,两人走在幽黑中间”,如果是平凡的诗词,很可能就写出“在一个幽黑的夜里,两人孤零零地往前走”,不言而喻,移动词的部位,就可以再次造就品牌形象。
“故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”,也是根据转换词的部位,而使描述更强有力、更精确。先前行至中途,远眺天坠,倾耳山前,恍惚之间之时,忘路之远近,而易故时茅店忽现面前,这才诧异路转溪桥,早已到了。